建築價值
舊大埔警署建於1899年,位處大埔畔涌村旁的小山丘上,俯瞰著整個大埔區域及吐露港。
1899年度的公務署長報告(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1899) ,把舊大埔警署形容為「一所大型的永久警署,除廚房及辦公室外,另設有12間室房,為5名歐洲、32名印度及華籍警員提供居所。」於1912年呈交的新界報告( Report on the New Territories, 1899-1912) 數據顯示, 相對於1899年全新界十三個警崗的警員總人數只有148人而言(32名歐洲、89名印度及27名華籍警員),當時駐守大埔的警力佔新界整體的四份之一。
舊大埔警署主要由三所建築組成,分別為主樓、飯堂大樓及職員宿舍;三所建築環繞著一片開揚的草坪而建設。舊大埔警署的功能性結構,充分反映了當時警署的典型佈局:主樓的入口旁設有報案室,羈留室則被安置於警署內園地帶以加強保安,署內亦設有警員宿房。
舊大埔警署是殖民政府於新界興建的首座永久建築,亦是當年的新界警察總部。舊大埔警署內設有一套包含起居室、飯廳、睡房及衛生間的居所,可能曾被當年身兼新界助理警察司及巡理府的夏理德先生用作宿舍。
舊大埔警署建築群的整體外觀,顯示著不同部分的等級區別。興建在地台較高處的主樓東翼,其高位反映著這部份建築的重要功能,此空間亦可能為最高官階人仕所用;相反,職員宿舍則興建在地面較主樓低的下坡處。
舊大埔警署的遊廊及百葉窗,均為適應香港潮濕而炎熱的氣候而設,是典型的殖民時期建築特色。屋面瓦片、金字瓦頂及木樑的構造,則反映著本地建築方法的應用。
舊大埔警署採用了實用主義的建築風格,主樓外形較為不規則。主樓的壁爐、荷蘭式山牆、楔形拱石及窗臺口粉飾,經修飾的煙囪、鑄鐵製的雨水渠及組件等西方建築的裝飾細節,均顯示主樓在建築群中地位超然。
綠匯學苑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緊密合作,確保建築群的建築特色得以妥善保存,並在教育活動中向公眾展示。